第10版:理论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彰显职业教育新担当

□翁学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产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促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重要基础。

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提升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瞄准产业发展前沿。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要紧盯产业发展新动向,包括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方向、新产业的发展方向,契合产业发展需求。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职业教育要紧盯绿色化和数字化两个方向,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创新转型。一方面,要大力培养绿色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通过实施一批“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数字技术人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我国产业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要增强适应性,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小规模定制化技术研发与创新,打造数字化人才培养产教科融合平台。

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要实现高效衔接,必须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协同创新联盟,搭建科研开放共享平台,集聚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建立和完善适应产业一线发展需求的学习和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及产业化。

二、以地方资源为依托,实现育才因地制宜,解决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从而实现促进本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目标

推行人才因需定制。地方政府要做好本地区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双规划”,规划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内在结构,构建动态调整、全过程匹配的供需对接机制,确保学校的人才供给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吻合。同时,要引导职业院校立足所在地、所服务行业,对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进行精细研究、精准施策,根据企业需求、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

分类办学耦合需求。职业院校不能贪大求全,全面出击,而是要立足学校所在地资源特色和禀赋,分类办学,选准赛道,发挥优势,在相关领域形成“顶流效应”。要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跟着需求走,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匹配度,满足不同产业多种层次结构的劳动力需求。

工学结合培育人才。职业院校要依托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做到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全方位结合。要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企业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了解质量要求,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有效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赋能高科技。新质生产力是由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压力下,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精神的工匠人才,能够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探索,完成一系列工艺革新、技术攻坚,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以工匠精神赋能高效能。高效能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日益自动化、智能化,这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也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神的工匠人才,能够独立思考,快速适应发展变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环境,熟悉对智能化设备的调试、配合与掌控,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以工匠精神赋能高质量。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体现在发展品质上,是通过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体现在发展方式上,是通过绿色转型,以绿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神的工匠人才,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变革育人理念。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设定了新标准,明确了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既要对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与之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还要关注劳动者个体的全面发展,并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成长空间。当前,职业教育要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加快培养具备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变革办学模式。职业教育要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紧跟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标准,引入企业先进技术和产业优势资源,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要变革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为基础,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训等关键环节,打造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课程体系。

变革管理体制。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实施职业教育重大建设和改革项目。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作者单位: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