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构建高校文化传承发展新范式

□潘玉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应自觉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健全文化育人机制、创新基础研究机制、完善交流互鉴机制,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健全文化育人机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文育人,培根铸魂。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应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各类课程设计、教学各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创新能力。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项目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社会实践,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创新基础研究机制,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文明发展变革的深刻反映。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主力军,应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持续完善文化传承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人才优势,加强理论创造和学术创新,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结合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着眼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加强调查研究和顶层设计,不断调整完善科研政策。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校内外、学科内部和跨学科资源共享的新机制,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构建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体系。

完善交流互鉴机制,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高校是展示教育国际形象与体现竞争力的典型标志,应深刻理解和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深化文化交流互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学术互访和文化互通,积极推动全球学术研究共同体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加强对话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世界表达,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