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布《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7年,全区低空空域充分释放、高效利用,低空飞行基础设施有效覆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高效运行,规章制度健全规范,“军地民”三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体系基本完善。除了内蒙古外,目前湖南、四川、海南等地也在积极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所谓“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以低空空域为依托、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的低空经济正以多元化的态势走进民众视野,并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不仅涉及物流运输、文旅娱乐,还涉及应急救援、城市巡检、医疗、农业等领域。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仅是载物飞行,也可以是载人飞行。
自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以来,湖南、四川、安徽、海南等地先行试点,在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如湖南作为全国首个获批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份,全省共分类划设179个空域、97条常态化低空目视航线。目前,已经逐步构建了全域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的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着力打造低空空域改革的“湖南样板”。
围绕低空经济发展,如何制定标准进行规范,已成为全球性课题。不少国家都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低空飞行活动。在国内,2010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等支持政策,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划定路线图,2016年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通用航空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引发了通航改革热潮。
目前,低空产业的发展还属于培育阶段,正处于加快产业体系构建时期。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应加快建立健全低空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明确低空飞行的准入条件、审批流程、安全责任等,加快推进建立安全高效的运行体系,特别是适用数字化运行的体系;另一方面,建设标准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高效融合的产业生态,逐步实现低空任务执行、资源配置、安全监管数字化、智能化,为低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只有建设智慧的新型基础设施、智能的保障体系和先进的监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低空飞行安全。
低空产业被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同时,也被很多城市视为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方向之一。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或将给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变化。要强化低空经济规划统筹,加快构建低空经济产业体系,不断探索低空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助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筑牢安全防线,确保低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