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度调查本是检验工作成效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通过发放“标准答案”甚至现金奖励等变相换取满意度的形式主义闹剧时有发生。据《半月谈》报道,近日在安徽、山东开展满意度调查过程中,一些地方下发通知,提出不要说“还行”“不错”“不知道”,而是回答“非常满意”“满意”等答案,圆满回答的民众,凭借通话录音等可得100元至300元不等奖励。
此事一经曝光,就引发了网友的质疑。花钱买“满意”,这样的满意度调查可信吗?事实上,这种以物质奖励诱导好评的现象并非个案。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开展满意度调查时,采用发放礼品、现金奖励等方式换取好评。无论是提前预告“花钱买满意”,还是直接要求回答“满意”,都是一种工作虚浮的不正之风,不仅扭曲了民意调查的本意、损害了调查的公正性,也容易让公众对政府的工作产生误解。
本应客观反映一地政绩的满意度被标价、被收买,由此出现的结果不仅是调查数据的无效、评判工作成效的失真,更有可能是后续政策的扭曲走样。必须指出,满意度调查的初衷是摸实情、解民忧、送政策,而建立在虚假数据之上的相应决策,只能起到南辕北辙的结果。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满意度的过度追求,以及对真实民意的忽视。他们把满意度调查当成了政绩考核的工具,而忽视了其应有的作用——了解民意、改进工作。
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为官一任,领导干部本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花钱买“满意”,突显了政绩观、价值观的偏差,危害甚大。应当看到,数据要好看,关键在实干。群众满意度和好口碑,从来不是花钱能买来、强制要求能得来的,靠的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满意度调查作为一种了解地方政绩、民情民意的可用手段,是检验各系统作风建设和工作成效的一个“晴雨表”,亦应改进自身、走向完善。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当下,唯有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真正拿到第一手资料,进而切实发挥满意度调查的最大功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花钱买好评,终究是自欺欺人。眼下又快到年底,衷心希望各地各系统在开展满意度调查时,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公正地开展,坚决摒弃一切弄虚作假的做法,让这项调查回归正确轨道,发挥真正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