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并成为全球重要节庆之一。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申遗成功不是终点,只是迈开了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一步。春节申遗成功后,关键是要加强春节文化资源挖掘,吸引群众主动参与春节文化活动,激活让很多人觉得越来越淡的年味,真正筑牢春节的群众基础。
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的标志性民俗活动,是年味的象征,是很多人过年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爆竹声中一岁除,那噼里啪啦的声响,是辞旧迎新的宣告,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祈福与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延续千年的浪漫情怀与仪式感。
过去的二十年间,出于环保、安全等多方面考虑,不少城市出台了“禁燃令”,对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实行了严格限制甚至全面禁止。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但也在不经意间让春节“年味淡了”。适当放开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让年轻人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能使春节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更好地延续与发展。况且,从法律角度说,去年底,全国人大法工委明确,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需要作出修改。
如今春节申遗成功,春节假期增加一天,可否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燃放烟花爆竹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当然,适当放开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并不意味着毫无节制地放任自流。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规划解决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带来的环保、安全等问题。比如,普及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知识,划出专门的燃放区域和时间,引导市民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燃放烟花爆竹。再比如,提高烟花爆竹的产品质量标准,逐渐提高环保型烟花爆竹比例,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如此,既能够满足人们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文化娱乐需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