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XXX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短视频“走红”,这些视频通过总结某种人格或心理问题的特征,在线为网友“诊断”人格。“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成为“网络热门人格”。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直呼,本来以为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刷了几个视频,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正常”。
在专业领域,心理疾病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收集大量资料,并长期动态观察患者表现。即便有此基础,专业心理医生在做诊断时也十分谨慎。因为一旦误诊,会对病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然而,短视频上的“心理学家”大多不具备专业资质,也不担心是否会误导观众,仿佛做连线、选择题一样,把症状与病因一一对应。一些原本健康的观众也被圈进“有病”的范畴,甚至可能因此长时间承受“疑病”的困扰,最终真的出现心理问题。此外,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反而可能被漏诊、误诊、错诊,使健康进一步受损。
在涉及生命与健康的话题上,短视频主播理当有所敬畏,平台和监管部门应严格把关。网民要对短视频上的医疗与养生内容保持警觉,做维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