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举行第一届博士后揭榜领题优秀方案评选及系列活动,共有42个项目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其中34项现场签约。揭榜领题机制,是指以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人才攻关”,引导青年科研人才从实验室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这一机制搭建起科研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能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方面形成协同优势,有力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要充分发挥揭榜领题机制的“鲇鱼效应”,还需多方面发力。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热情。我省首届博士后揭榜领题参赛项目达155个,超出预期。有力的资金激励是促使博士后踊跃参赛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比赛奖金外,我省对获得优秀方案的团队予以每年12万元、资助期2年的科研资助。加强资金支持,钱从哪儿来?相关部门可设立专项资金,并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相比于2023年,2024年我省博士后专项财政经费从1480万元增长至8000万元,并以此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入场,探索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省级博士后科研基金。
发挥科技中介作用,为科研成果转化“牵线搭桥”。科技中介是连接技术与产业的纽带,其职责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创新创业投资、金融支撑等,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跨领域服务平台。目前,国内科技中介市场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组织功能定位模糊、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应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监管评估体系等方式,推动科技中介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行。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目前,我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占比达七成以上,但一些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站存在重使用、轻培养,企业商业需求和高校科研突破需求不匹配,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不明显等问题。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提质。我省于去年开展的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申报工作,就是引导民营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有益尝试。
完善制度规则,保障揭榜领题机制高效运行。例如,针对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问题,可通过设立“揭榜险”等形式,对研发失败方提供一定补偿,降低揭榜方的风险预期,使科研人才更敢于揭榜、敢于创新。又如,在揭榜领题机制中适当引入赛马机制、平行竞争模式,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