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9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电子亲人”现象该如何看待

□关东客

寒假到来、春节将至,关于年轻人与家人相处之道的话题又热了起来。近日,有媒体关注到,不少年轻人的“亲人”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有现实生活中的亲人,还爱在社交媒介上和“电子亲人”互动。

“电子亲人”其实是一种社交媒介上的虚拟人设。他们或热情,或慈祥,或满脸关切,透过屏幕对“赛博儿女”嘘寒问暖,让网友沉浸式体验亲人之间的关爱和体恤。在这些账号的评论区,能看到许多网友的真情流露:“妈妈,我考试没考好”“我刚刚分手,好难过”……年轻人将“电子亲人”作为倾诉对象、情感寄托,以此缓解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需求带来关注,关注形成流量。许多立“电子亲人”人设的博主在短时间内能涨粉几十万。

年轻人青睐“电子亲人”,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工作压力。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处释放压力、难以获得安抚时,便在虚拟世界寻求片刻的慰藉与逃避。又比如,面对代沟、观念差异等问题,部分年轻人找不到和现实中的亲人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有效方式方法,难以与现实中的亲人建立良性沟通,于是更倾向和“不发牢骚,不会生气”的“电子亲人”互动。可以说,“电子亲人”满足了年轻人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部分情感诉求。

“电子亲人”虽然可以暂时给年轻人提供一个情感出口,但毕竟不是真正的亲人,其与网友在社交媒介上的互动也难以代替真实的亲情关系。现实生活中亲人间的相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融、理解的加深和默契的培养。一个拥抱、一次眼神交流、一顿共同烹饪的晚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亲情在无声中得以升华。这正是虚拟世界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过度依赖“电子亲人”,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电子亲人”的无条件宠溺可能导致年轻人在面对实际亲人时变得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或加重沟通障碍。当年轻人过于沉迷于虚拟世界,其与长辈进行深度对话的意愿就更低,机会就更少。长此以往,代际鸿沟将越来越难以逾越。

面对“电子亲人”现象,我们既无需一味恐慌、谴责,也不可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在享受数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要把握好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年轻人把“电子亲人”作为情感生活的补充与调剂并无大碍,但不能以此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在获得“电子亲人”提供的积极情感支持的同时,别忘了主动投入时间与精力,改善与实际亲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一些做长辈的,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尊重年轻人的想法与选择,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与支持。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