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闽观天下:中国小说出建阳

□丁子涵 傅修海

作为宋元明三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僻处闽北丛山深处,却长期为古代小说之编刊中心,不仅刊刻小说数量多,而且现存不少刊本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赢得了“南闽阙里”的美称。真可谓“闽人观天下,天下读闽版书,中国小说多出建阳”。

建阳刊刻小说量大质优,蔚为一时之盛。今天,建阳小说刻本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回望那一段面向全国开放的书业与文化传播辉煌岁月,既有对重要小说的持续关注,也有书坊主跌宕起伏的人生观照。与此同时,更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建阳本小说整体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建阳本小说研究水平和研究规模已趋向成熟,新的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建阳本小说研究步入新阶段。涂秀虹教授的《建阳刊刻小说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可谓个中翘楚。涂教授深耕建阳刊刻小说研究,该书算是她作为福建学人对中国文学史、文化教育史、社会文化史的致敬。如何从福建学人的视角出发,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前提下,探讨建阳刊刻小说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反哺中国小说史研究,这不仅是学者天职,更是一位福建学人应有的本位担当。

材料收集之全,内容囊括范围之广,可谓该书一大亮点。书中不仅有对建阳刊刻小说目录的全面收集,更有福建省宋元明三代文史资料和闽地名士传记的汇编。不仅如此,文史资料的大量揽入,使得论证过程能够不脱离建阳本地、福建本省各阶段历史境况,富有地域文化色彩。以元明两代建阳地域文化特征论述为例,作者先是摘录元、明两朝文化管理政策及有关条律,说明建阳地区文化发展史不脱离“重视理学、复兴儒学”的宏观文化政策导向,接着又引用历代县史中有关文教事业的文字材料,证明儒学著作不仅是宋代建阳文化高峰,更是元明两代书院教育的重点。彼时彼刻,儒学思想已然在闽北深层渗透,形塑出建阳“崇儒尚理”的区域文化特征,凸显其重视知识普及的区域文教特色。涂秀虹教授还细心考察了闽地望族家族史、闽地文人作品集,用个案研究进行补证。在国、县、家族(个人)三级史实梳理的基础上,层层推理,令元明时期建阳地区文化特征论述厚实可信。

新颖的研究视角,是又一亮点。以往学者在言说建阳刊刻小说整体发展史时,不外乎两种视角:一是同情之理解,作历史场域之还原;一是以现代观念分析,作历史发展之回溯。涂秀虹教授运用闽人之心、学者之智,对上述两种视角进行巧妙地平衡,既以前者为基础又兼顾现代观念之回溯,对建阳刊刻小说的最终结局抱有历史必然性理解,又能从当时福建文人的日常生活视角切入,强调福建地域文化对建阳刊刻小说活动造成的功效,廓清前人研究视域中的盲点。兹举一例。作者发现前代学人的建阳刊刻讲史小说研究,多强调闽地史学氛围对建本讲史小说刊刻活动与编撰活动的正面功效。为此,涂教授列举有宋以来福建繁盛的经史著作,充分证明了闽地浓厚史学氛围为建本讲史小说的编撰提供海量文本资源和丰富的述史经验。不仅于此,她更结合建阳本地书院以学习“经史儒学”为中心的教育特色,以及与书坊主熊大木的从教经历,进一步证明建阳书坊刊刻讲史小说、书坊主编撰讲史小说等看似寻常的商业出版行为,实际上是“书坊文人向下层群众普及历史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将文化教育下移的有效手段”。这一研究视角,彰显了建刻小说研究“福建语境”的重要性。

地域与文化密不可分,《建阳刊刻小说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着意凸显“福建语境”,其优越性表现有三:一是建阳书坊所在区域的文教系统发达,为神魔小说编刊提供了合适的职业作家群;二是建阳区域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丰富,加之好鬼尚巫的闽地文化传统与儒家文教传统,共同构成了建阳文化基因。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正适合神魔小说孳衍和传播;三是建阳书坊于宋元两代就已编刊大量宗教图书及通俗读物,这既为神魔小说编撰提供资料,又形成神魔小说生发的叙事传统。在“福建语境”助力下,建阳书坊得以领先别省书坊,成为明代神魔小说编撰和刊刻的中心。当然,“福建语境”也对建阳神魔小说发展存在着不利因素。例如,建阳书坊文人对神魔小说编撰素材范围的框定、对神魔小说叙事模式和叙事方法的沿袭,导致大批建刻神魔小说存在文学描写简陋、私自增减情节的情况。涂教授从建阳书坊的经营理念、营销策略及神魔小说编撰者的视角出发,对此作出富有历史同理心的阐释,展现了闽人智慧。可见,对“福建语境”的强调并非敝帚自珍,目的是证明建阳小说刊刻与编撰活动背后存在着宏大历史文化场域。建本小说作为场域附属产品,必然有其文化个性和历史合理性,这才是建阳刊刻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意义所在。

对建阳刊刻小说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进行研究,也触动涂教授对小说文体的思考。她对书判体公案小说兴衰史的个案研究就是证明。作者跳出传统文学史以文学审美性为文体发展标杆的评价模式,将公案小说放到晚明的出版背景和知识语境中来考察,对公案小说的多元价值进行重新认识,进一步指出建本公案小说的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的贴合,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文学更新成果。而透过《廉明公案》在明代中后期走红这一现象,涂教授更是敏锐发觉公案小说文体史后面的问题。文体发展取决于编撰者的能力,也离不开外在语境支撑。这不仅适用于书判体公案小说的文体研究,也可用于对建阳书坊刊刻小说整体发展史的考察。

如何在文献基础上还原历史现场,如何将宏观与微观考察结合起来,论述何以能论从史出、见微知著……这一系列问题,横亘于文学研究领域久矣。论说者众,成功者少。涂教授以敏锐的学者之心回望建阳书坊版刻史,在浩如烟海的建阳刊刻小说中品读文本,在漫长的编刊历史中搜捡人事,立足闽地文化,返回文学现场,孜孜以求,探求建阳刊刻小说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奥秘。

《建阳刊刻小说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是建阳刊刻小说研究史上厚实而新颖的一块拼图,相信它一定会给学界带来更多启发与思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