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日新,征程广阔。
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消费市场供需两旺,改革创新步履不歇……这个春天,一个充满活力的山东,升腾着新的希望,展现着新的气象。
过去,山东经济被称为“大象经济”。块头大,经济总量大;产业笨重,转型难度大。而在全力拼经济的当下,山东正在加大力度,全力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潍柴、日照钢铁等一批老工业企业舞出轻快的舞姿。
初春,渤海湾畔的寒意尚未褪去,位于烟台市福山区的潍柴弗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我们正月十六全面复工,3月份,部分项目将投产。”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总投资560亿元的项目由潍柴和比亚迪携手共建,将在当地形成“整车+动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走进日照钢铁控股集团生产车间,能看到ESP生产线上演的“传奇”一幕:短短7分钟,钢水在ESP生产线上变成钢卷。而传统生产线,完成同样的工序需要3个多小时。日照钢铁是山东钢铁优化布局调整的一个缩影。日照钢铁承接滨州、淄博等城市钢铁产能转移,在节约60%的土地资源、减少超过60%的污染排放、降低25%以上能耗的同时,还能以更稳定的铁水质量带来中高端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
“结构偏煤”的山东迎来轻盈转身,变得“风光无限”。
2024年10月,新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12月,风电光伏装机首次突破1亿千瓦,2024年全年新增装机规模超过2100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山东将以更大力度推进能源转型。创新支持政策,探索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利用,抢占新赛道。同时,完善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机制,不断健全新能源消纳体系。
改造传统的,还要培育新兴的。
眼下,淄博市纽氏达特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员工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900套、总价值约3000万元的协作机器人国外订单。这批协作机器人将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市场交付。“人形机器人制造,减速机通常占整机成本的30%,过去减速机大部分由外国厂商主导,经过多年研发,我们生产了能够满足设备要求的精密减速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淄博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李萌说。2006年团队初创、2014年进军机器人领域,短短十几年间,纽氏达特从3个人的小团队发展成为总营收近10亿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放眼全省,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带动作用大的优质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涌现。山东每年拿出上百亿元科技资金,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今,山东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在数字赋能方面,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9%,通过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新兴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山东舞步稳健。
传统产业是山东的“深厚家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业是龙头、是脊梁。继2023年、2024年之后,今年,山东又一次将工业经济确定为“头号工程”。对山东来说,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尤其需要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全力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今年,山东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