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种子从潇湘大地破土而出,“拼经济”是贯穿全省的主旋律。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长沙基地二期项目全新投产,正极材料年产能提升至10万吨;蓝思科技与杭州灵伴科技达成战略协作,能显示发言稿的AI眼镜将在湖南量产……
先进制造业是稳住湖南经济大盘的“压舱石”,湖南正向先进制造业新高不断攀登,为产业现代化锻造未来空间。湖南一批成果应用于代表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强度、中国深度的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5.32万亿元,同比增长4.8%。2025年,湖南锚定“三个高地”主攻方向持续用力,努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总是与先进材料相伴而生。钢铁产业是湖南传统优势产业,以创新为突破口,湖南钢铁淬炼出“超级钢”、打造出“钢铁侠”,也是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浩瀚深海,亚洲首座超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巍然矗立。这座总高428米、重量逾5万吨的超级工程,其核心支撑结构的关键材料是湖南湘潭钢铁集团(简称“湘钢”)自主研制的。近年来,聚焦高端化、定制化产品路线,湘钢相继攻克了零下60℃极寒环境钢材脆裂等世界级难题,构建起覆盖海工钢、核电钢、桥梁钢等12大产品集群的“特种钢矩阵”。
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聚焦现代产业。抓现代产业就是抓经济竞争力,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必然途径。当前,湖南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13条重点产业链倍增计划,打造具有湖南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
初春的长沙城北,技术人员在大型滑轨上小步移动,细心调试。这是国内唯一可测试各种飞机轮胎、机轮刹车、起落架系统在不同道面的高速动力学特性、大侧偏角动力学特性的试验平台,为提升国产大飞机起飞、着陆和滑行过程提供安全可靠和舒适性支撑。在长沙至浏阳间,代表大国工程的磁浮产业轻盈快跑——全国首条磁浮市域(郊)铁路长浏磁浮开工建设;国之重器在不断“进化”,在中联智慧产业城中大挖智能装配车间,最快每6分钟可下线一台挖掘机……
三湘大地,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现代产业都升腾着科技创新的活力。连续几年,湖南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7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万家,创新“热带雨林”效应凸显。2024年,湖南产新能源汽车产量近100万辆,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超20%,北斗规模应用产值增长35.6%;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国字号”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5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居中部第一位。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针对短板弱项、堵点卡点作出适应性改革。”湖南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卫安介绍,针对成果转化难题,要更好地发挥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资源集聚作用,集聚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未来产业投入,将探索投入增长与长期回报相协调、相统一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