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进至全国第二,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类项目人数、获批上市创新药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这是去年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交出的答卷。
江苏做对了什么?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去年,江苏省政府设立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江苏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5000项,在全国拔得头筹。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那么成果转化这种方式的资源流动、区域协同就是活水奔涌的河道。
近日,江苏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名单出炉,江苏通过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目前共建有国家级孵化器278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沿着沪宁线驱车而行,从南京江北新区到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要素如珍珠串联。全省创新布局为“一带两极三圈多点”: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南京、苏州两个“主承载区”,南京、环太湖、徐州3个科创圈,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等众多节点,让资源流动突破行政藩篱。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徐州科创圈建设核心城市,徐州牵头打造区域科创共同体;今年,南京、环太湖、徐州3个科创圈都将编制建设方案或规划。当空间布局的棋局落定,“飞地经济”开始展翅翱翔,资源流动变得丝滑而顺畅。一个个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人才飞地,“飞”出发展新面貌,让江苏的创新版图不断延展。
3月,春意已浓。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江阴基地一片繁忙,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正抓紧建设,该船是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和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共同投入。
2024年以来,无锡、连云港深化实施4家科创飞地建设,组织开展多次推介对接活动和助企服务,无锡农兴科技有限公司、今天臻好(无锡)科技有限公司等10个科技项目入驻飞地。
在区域协同中,各地互拓“飞地经济”让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在区域协同中,各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实现产业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
南京钢铁智慧运营中心,数字孪生技术将特钢生产的每一道工序投射到大屏上。这里年产500万吨中厚板特种钢,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目前,苏南特钢材料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8200亿元,特钢及高端合金产量约3000万吨,占全国比重近30%,产量远超国内其他同类集群,居全球首位。
在天合光能淮安基地一期工厂,机械臂辗转腾挪,自动导引车运行有序,自动化率达到88%,每分钟就有5块光伏组件下线。2023年盐城、常州、宿迁、淮安绿色光伏集群总产值达3705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通过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光伏集群在产业基础、产业链条、企业集聚及研发创新等方面均具备显著优势。工信部日前公布了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盐常宿淮绿色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
在江苏,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去年11月,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出炉,江苏牵头和参与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新增数、总数均为全国最多,并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
过去几年,江苏省动态建立5500余家“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库,去年,56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00家。
从传统产业的“强筋壮骨”到产业链的“共生共赢”,再到区域的“协同共振”,江苏正以集群发展重塑制造业竞争力。这种群链共舞的生态,让江苏制造业既有“顶天立地”的支柱,也有“铺天盖地”的活力。面向未来,江苏还将继续培育与“有国际竞争力”目标定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