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张再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点明要诀:“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202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持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水平,为推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化水平。农业科技以动植物、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创新周期、研究链条长和涉及学科、制约因素多以及区域性、公益性强等明显特征。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存在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的需求。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遵循农业产业特点和科研规律,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整合农业科技力量,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凝聚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的合力,构建与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简而言之,要改变过去农业科技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建立统一领导、梯次分明、协同联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抓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技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工作。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建制化水平。依托实体化科研机构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既是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成功实践,也是面向产业化需求的重大科技工程组织范式。建制化的农业科技力量,可实现攻关目标聚焦、过程动态调控和资源高效配置的有机统一,在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展现出显著制度优势。例如,2014年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支持建设实体化新型科研机构——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设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平台129个,累计选认科技特派员超7.7万人次,形成了有力的农业科研组织队伍。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化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单打独斗”“单兵作战”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科技力量组织,调动产学研用各环节的积极性。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协同,打破行业壁垒、地域藩篱与学科边界,由高水平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成立机制灵活、利益共享、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联盟或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走农科教联合、产学研融合、育繁推结合之路。强化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改变过去资源投入过度集中在少数粮食作物、少数新品种等创新布局的做法,系统部署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攻关任务,统筹开展农业新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智能农机装备、高效种植养殖、农林生物安全、大食物开发、农产品加工和乡村发展等领域研究。强化成果转化推广协同,创新完善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产业研究院等服务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协同,引导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兼任“科研副总”、企业高级研发人员到院校担任“校外导师”,打通农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通道。

福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但只要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形成覆盖农业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化供给能力,全面构建统筹有力、高效协同、特色鲜明的福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有希望通过打好“科技牌”“特色牌”等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最终实现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