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岛上漫想

朱谷忠

闽东下尾岛,如当地一位写诗的友人描述的那样,是大海“以水为具,一笔一刀,细细地刨削、镂刻出来的一个奇峻的岛屿”。人来岛上,心房会被时光一下打开,感觉那漠漠东海,一波一浪,一岛一石,都是自身的蔓延。

这是暮春的一个上午,我们攀上铺有石板路的小山包,又抄一小道直趋海岸。脚下,是几处向海的山崖,伸延的礁丛,任凭波浪在其间穿梭跳跃;激溅的水花,如白色的裙边,在礁石四周明明灭灭,无休无止地为海岬打磨奇异的纹饰。坐落于东北角的这个下尾岛,正是最突出的一处海岬,它无遮无挡也无所畏惧地直面海天,千万年来,任风摧浪击,凿岩成孔,镂石成穴,从而形成独特景观。

此地名闾峡。1930年的一个秋日,著名爱国将领萨镇冰将军从福州一路巡视到闾峡。上了岸,他一步一步挪至闾峡村口,将手搭在额上望去,但见脚下“潮平如镜藉小船,往来渔村水做田”,于是在沉吟间留下诗句:“村庄山海半渔家,下有苔痕傍浅沙。天然良港无匪警,时逢野老话桑麻。”著名诗人蔡其矫的诗中也有一首写到闾峡:“天落在湾上屋顶,近旁只有海涂和浊浪;远海,有火柴枝一般的细小的帆影;高飞远逸有如希望,迢遥的一线白光,照耀在远方……”一首古诗,一首新诗,同写一个地方,居然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这确是一桩难得的雅事!记得,有人说过,生命源自苍凉的远方,海则是灵魂的故乡。如此,是否可以把这里也称之为“诗和远方”?眼下这个时刻,最宜放下行囊,用力呼吸一下,让气脉全然通畅。

这座翡翠般延伸的岛屿,正因大海的浪花洗不瘦经年的音符,一种向着大自然敞开的海岬与礁丛不屈的精神,如今让游人闻风而至,与物同游,尽情嬉戏。他们三五成群,分布在一处处的海蚀崖前,看波浪自泛晶莹飞雪,听响声隐含山海秉性,就连散落着的各类小礁石,因其形肖状物,生动妙曼,也使他们啧啧称奇。

在下尾岛,最佳妙的景致当数嵌入高崖下的海蚀洞无疑。据说,这一带岩体属层积的沙砾岩,很容易被海浪侵蚀,冲刮崩塌,形成洞穴,其中最大的一个海蚀洞竟可容纳数百人。随之,凭着兴致,继续前行,七拐八拐,来到一个看去偌大的蚀洞前面。进得洞内,抬头看去,只见一线天光映亮了无数因海浪摩挲而成的内壁纹路,如一幅幅抽象派的铅笔画。看着,看着,耳边恍然有波涛拍洞的余响,让人胸腔装满远古的心跳……

不知过了多久,回到洞外,在纷至沓来的人群中,我的脑海里不由得转动着一个感想:当旅游已成为当今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许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海岸深入探寻,体验一把读懂大海的心情。是的,那是旷达、超然又洒脱的大海,它能让千帆百舸竞相争渡,也能使最原始、最僻静的海角,跌宕出连海风也会发出尖叫的神奇。

漫游中,友人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当地人在修建脚下这条通往下尾岛的路段时,所有材料都不用车子载重上山,而一律靠肩挑背驮,就是怕车轮压坏了两旁植被和天然风景。如今,我看到弯弯的青石板路,两旁缝隙间已钻满了野草,路石铺排有致,石阶磨得光亮。走在这条路上,恍然如见渔民们曾顶着烈日,洒着汗水,从远处一步一步抬来用料,夯基层,削边坡,灌砂浆,嵌石块……有趣的是,正当我们从海滩返回时,发现一只苍鹭悠闲地在路上散步,它看我们走来,竟自觉退至路旁,发出的叫声让周围更加静谧。而我看到这只鸟,想到修路的故事,分明感觉有一阵风,淡淡的,轻轻地,透着一丝暖意,拂过脸颊,浸进心里,令人沉醉。大自然实在太过神奇,不经意间,连这里的人和鸟,也能予人一种格外的感动。

回头再看一眼还在形态迥异的礁石边逗留的游人,他们卷起裤管,光着脚丫,在沙滩上拾贝壳、捉螃蟹……乐不自禁,又怡然自得,心中不觉定格了一幅彩绘般的海岬游乐图。人们对山海的热爱,可能源自远古以来就流淌在血液中的一种情愫,这种情愫,或许就是天生的,到如今,已成了滋润我们精神的一种养分。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