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古村清韵

黄征辉

从漳平市区起步,至南洋镇、九鹏溪,过双洋古镇,进入赤水。一路青峰丽水,景物缤纷。这一带早年为宁洋县境,县名曾在老辈人话语中与史料文字里多次相遇。几十年前,宁洋县治撤销,大部分乡村归漳平辖管。香寮村分属赤水镇,位处漳平西北,与永安市境毗连。

在赤水境内停停行行,不觉已到香寮地界。道路窄了些,坡也陡起来。团团块块的葱茏扑面而来,耳畔是清溪的哗哗流响。盘旋,再盘旋,吾等疑是进入了山道弯弯的原始林区。

忽地,眼前撞出一座花木缠绕之山冈,冈上矗立一楼宇,楼顶挺着红漆大字“香寮山庄”。其下一湾水面,碧波粼粼。

公路在此是一个徐徐的半圆,一会儿便行至窄紧的村口。穿过村口,眼前一片敞亮,深山里兀然一个平展展的村庄。

香寮村虽隐身僻远之地,却早有了不小的名气。成就其声名的,不仅仅因为它是漳平美丽乡村之一、罕见的“百姓村”以及位处钟灵毓秀的天台山麓,最使人们心向往之的是,其为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王景弘的故里。

王景弘八下西洋,功绩昭彰,翻阅史籍,却少有他的身影。漫长的年代里,他的名字不为人所知。究其因由,大致如下:其一,修史的文官对宦官大多存有偏见,不愿多写内官的事迹。一个地方一个家族,对当地所出太监以为耻辱,也就讳莫如深。其二,郑和下西洋之后,明王朝推行“海禁”的对外政策,朝野上下反对下西洋的声音渐强,认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在当时政治气候中,作为下西洋核心人物的王景弘自然受到排挤,以致销声匿迹。再者,王景弘从第一次下西洋开始,就以郑和的副手出现,大多主事于船队的航海技术部门,较少抛头露面,因而声望大不如郑和。同时,在《明史》中一般只为排名第一的正使立传,因而没有单独为王景弘立传。

新时代,有识之士史海钩沉,还历史真面目,为王景弘正名立传。其故里香寮,便地以人传,声气日隆。

人们在史书及戏曲、影视剧中看多了太监的丑陋、卑琐和残忍,对其产生厌恶感。事实表明,任何一类人群,都难以用一种概念笼统为之定性。厘清了王景弘的全貌,便大可改变人们对太监的单一眼光。

我们抵达香寮时,正值“山气日夕佳”。立香寮山庄门前,整个村子尽在眼底。斜阳映照着片片金黄的田野,色泽油画般明丽。村庄一派静谧,山峦、田园、农舍,似都缓缓沉入了夕晖里的梦乡。

我们坐着电瓶车,沿硬化了的平坦村路,驶向梦乡的深处。

翠山成环,拥揽着一大盆膏腴土地。具有典型闽西南民居风格的居屋,一簇簇散落在田畴之间。清溪潺潺,植物丰茂,稻香入鼻。百姓期盼不高,能安居乐业、四时平和,便心满意足。他们安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境况,香寮村这个历史上的偏远、丰腴之地,正适合了他们的期求。

老先生遥指天台山的方位,叙述山中的种种神奇,让我等陡增向往。只憾此番行程紧,难有攀山览胜的安排。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