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屏山时评

1.31亿元科研经费“抱鸭蛋”的反思

丁慎毅

近日,某地发布审计报告指出,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有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社会贡献与科研产出的重要标准。应当说,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进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提升空间。《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而有的发达国家高校专利转化率达50%。因此,激励高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为高校提供更加灵活的科研转化环境。如简化科研成果转化的程序和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的高校给予奖励和支持等。

该审计报告就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指出了两个原因:高校科技项目立项聚焦重点不够突出,科研项目结余资金闲置。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陈凯华指出,造成如此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主要职责的高校,当前在科研组织管理和能力支撑方面,无法实现有效的需求导向。部分高校搞科研是重投入轻市场,为了科研而科研,不管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导致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严重浪费。

上海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颇值得借鉴。该校是始建于2013年的一所年轻大学,但短短10年间,该校专利国际化水平位列长三角创新机构百强高校之首,专利转化率达25%,远比不少名校高。上科大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重视同企业界的互动是一个亮点。比如,上科大身处张江腹地,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周边科技园区、跨国药企、研发型企业林立。在完备的产业转化环境中,“研”与“发”兼备,让上科大与张江相互成就。

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要“转”得更好,就高校自身而言,需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分类评价体系,科学体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增强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意愿,实现从“不愿转”变为“愿意转”;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以及加强科研人员的转化培训,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实现成果从“转不了”变为“转得了”;增进高校与市场的深入有效沟通,引导政府基金、创业投资、产业基金与高校合作,实现成果从“转得了”走向“转得好”。

总之,解决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的问题,既要政策导向更加精准,也要产业转化环境更加优良,更要高校加强制度设计与激励机制,从整体上促进从“转不了”向“转得好”转变。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