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乐在江畔

□陈丽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江,这个连城新泉的小山乡,村人的先祖取用此村名时,大约是念着穿村而过的那条江,祈愿子子孙孙如水一般大智大慧,通达四海。

我是冲着“乐江”这个村名去的。我很好奇,以江为乐的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他们说,更多人把这里叫作“杨家坊”,因为杨姓村民居多。如果说“杨家坊”这个称谓更接地气,可以算作乳名,那么“乐江”就显得更富有诗意,应该是大名了,念在口中,顿觉大气开阔,哲理悠远。

过一座桥就进了村。桥下果然是一条大江。来不及细看,村人就领着我去看古屋和宗祠。最壮观的,当数杨氏大宗祠和三大房,分别为杨氏先祖九二郎和九三郎的公祠。此为兄弟二人,他们自南宋到此繁衍生息,族群不断发展外迁,奠定了闽西杨氏的发祥根基。两座公祠完好存留着明清建筑的精美风貌。村中还有一处李氏宗祠,亦是古意盎然。除了杨姓,乐江另有一个大姓——李姓,人口几乎占了全村的一半。据说,两族并居缘起早年李氏与杨氏结亲,而后杨氏容纳李姓婿郎同村定居繁衍,长年和睦相处,形成“两姓一家亲”的和谐景象。杨氏人的开阔胸襟,恰如“上善若水”之泽被万物、包容大度。其实,杨氏也好,李氏也好,两姓两族能世代友好,长期共存,乐江人果然深深懂得以水为鉴、厚德载物的乐水之道。

村中曾有许多古老书院,或犹存,或遗址。杨氏有道南书院、不舍斋书院、燕诒堂书院等;李氏有育贤书院、登龙书院、峻洲洞书院、早坑书院等。一个乡村,能有一两处书院已属难得,而乐江村,不但有书院,且璀然林立,可见族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世代长存。且不论历代书院造就了多少能人志士,仅仅书院遍布、书香悠远的场景就足以令人心生敬意,心存欣慰。

走过古屋与书院,我依然惦念进村时的那一条江。于是回到桥头江边,只见河堤高峭,河床下切,江面开阔,两岸树木葱茏,果然是可以为乐的生命之江。古时,陆路交通有限的年代,一方地邑若得繁荣,必定会有通达的水道。乐江的繁华历史,与这条江紧密相连。他们说此江名叫连南河,但我更愿意称其为“乐江”,与村同名,与村同命,与村同乐。沿着桥头小路往北走,一路绿树成荫,却也杂草丛生,一派未曾打造的样貌,如同深闺女子未梳妆。岸边,一棵高大醒目的枫杨树,满树上挂着串串的蝶形果实,风铃一般摇曳在江水之上,绿意飘摇。走近枫杨树,可见树桩矮处有一大片脱皮裸露的树干,据说是旧时常年系缆绳磨损所致。脚下就是曾经商贾云集的古码头了。可以想见,这自北向南的江水,当年承载了多少往事,船帆点点,入汀江,下韩江,直通大海,将梦想发散到远方。

乐江人的智慧,远不止“从善如流”的民风与取用天然水道的明智。如果说河运通畅是顺势而为,那么村中建一条大圳,引水倒流,则是他们的才智巧思。连南河依地势由北向南,虽然穿村而过却无法泽润村居与田畴。为了解决日常与灌溉用水,乐江人硬生生从村子南端启动“南水北调”,利用制造出来的地势高差,几经改进,合力打造出三公里大圳水利工程,牵动水流由南向北倒流,得以滋润巷陌与田野。这是乐江人的用水之智,亦是用水之乐。这一种“乐”,是创造之乐、智慧之乐。

乐江,远去了历史的背影,远去了连南河的繁华。而今的乐江人,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生活。他们知道,只要青山在,绿水在,族群的根在,乡愁的情在,快乐就会在。乐江人乐在江畔,从古至今,再向恒远。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