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家茶

□远 野

我成长于农村,工作于县城,喝着农家土茶长大,我始终偏爱着老家茶。

当年父母从大家庭分出来,奶奶划出了几丛茶树给他们,这便是母亲采制了一生的“老茶头”——福建山茶的一种。不修剪的情况下,它们是高一至二米的灌木丛,萌芽期比驯化后的新茶来得晚一些,叶片窄小厚硬,新芽细瘦,叶节较长,嫩时叶尖部分呈暗红色,而后慢慢变绿,梗与叶都很光洁,没有后来引种的新茶那么多绒毛,清香味却很足。通过分株或枝条扦插来繁衍。母亲十分珍惜承自祖母的老茶枞,一生经营不辍,家里也因此总有“茶叶自由”。

老家茶的制作也是“祖传”工艺。手工采摘是一以贯之的,热锅杀青,然后搓揉晾晒,半干之后再炒至成品。童年时,常陪着父母炒茶,从晚饭后一直到深夜,总感觉过程漫长辛苦,但全程清香萦绕。制茶讲究一个净静。净者,与茶接触的锅、匾、罐都不得沾上油气,如此才能保持它的清香。静者,晾茶要阴凉通风,不能接受太阳的燥晒,不然就会“臭日火”(烈日暴晒造成发酵产生的怪味),影响茶的原汁原味。炒茶要心平气和,火候不急不躁,手法不徐不疾,力度不轻不重,方能达成佳品。

老家茶的泡制与饮用简捷而直接。取清冽山泉,用干净的器皿烧开,在干净的茶壶、茶杯里泡开,如此茶香就不受影响。小杯直接泡,自是热乎乎的,边吹边凉边喝;大壶泡好的,则温凉适饮,劳作之余,大口灌之,任由茶液茶香奔流于口腔食管胃腑,既能快速补水,又有一种熨帖的爽快惬意。尤其是夏季大汗之下,饮之生津解渴、降燥去暑。

老家茶是一缕萦回舌尖的清香爱意。自小,母亲就灌输给我一些茶的仪式感,晨起一杯、归来一杯、客来一杯。她认为茶能促醒提神,于是早晨第一件事便是烧水泡茶,人手一杯,我们就从温热的茶香茶温激活舌尖味蕾中焕发一天的精力,久而久之成为生活习惯和家庭氛围的应有之义。不论是放学还是外出归来,母亲总是先沏一杯热茶递来,是一种迎接,也是一份关怀,更是一种无声的亲情互动与维系。接过茶,边嘬饮,边休息,“一盏茶”的功夫,就缓下了行走带出的急促呼吸,荡去一路的风尘和辛苦,从而重新纳入家的缓和与温馨。客来方坐,即送呈一杯茶,自是一种亲切的接应与尊重,同样能让客人生出被乐纳的体验,随之解渴解乏,沉浸到茶香与友好的氛围中。

老家茶是淡不掉的“乡里乡气”。它是我出门必带之物,一直跻身在母亲收拾的行囊之中。她总认为,出门在外,喝老家的茶会治水土不服,所以常叮嘱我,到了新地方,要第一时间泡一杯老家茶喝下,自此平安。她还认为茶有提神、解毒、辟邪之用,多喝老家茶,可以保持精力旺盛和健康无虞。她长期视我离家时间的长短,贴心地为我配上大小不一的一包茶。多年来,不论是在外上学,还是工作,老家茶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家之味道。

老家茶顺着季节萌发,踩着节奏采摘,揉着、晾着、炒着、泡着、清香着、温热着、本色着。一把茶叶,至多就经一两趟水,再多就淡了。没喝完的,特别是过夜的茶汁、茶渣,成了我浇花肥盆的良品。入到花盆里,久之总能腐化掉,神奇地转移成花草的茂盛与精神。

母亲走后,一度以为老家茶要终结了,父亲却拾起了这根接力棒,每年都应节应时地采制一番。既为“喝习惯了”,又总是“不小心”多采了一些,由我们姐弟仨分享,老家茶便在生活中延续下来。在它的茶香茶温里,父母的温暖,家乡的气韵,直抵内心深处。但每一杯,皆如一段时光,都且喝且回忆,且喝且珍惜。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