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古崖居

□聂炳福

从武夷山“水帘洞”景区沿溪涧步道前往“大红袍”景点的一路上,茶园连片,山清水秀,峭壁耸立,溪水潺潺。阳光被远远地分隔在高高的山外,阴凉的山风时不时从峡谷中掠过,没有暑气的侵袭,顿感舒爽轻松。过了漳堂涧的踏步桥,在岸边歇脚亭休息片刻,仰头看对面丹霞嶂峰岩,忽然发觉在上不接天下不着地的绝壁悬崖上,有一处几十米长的斜洞,飘出斜洞外的是木架结构的房屋雏形,犹似空中楼阁。细观穴中建筑,大小数十间,或深藏或临崖,悬楼吊脚,层层叠叠。木头在百年岁月中被风雨常年剥蚀显得有些溜光,但依旧牢牢地镶嵌在石缝里,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武夷山天车架“古崖居”。

仰望那悬空半壁上的天车架及洞穴内建筑时,不禁心生疑惑:建造工匠是如何攀缘而上进入洞内施工的?只有当地山民知道,漳堂涧后有一条曲折盘旋奇险无比的小路可直通洞穴崖顶,在当地山民带领下,顺悬崖裂隙紧拽藤萝手脚并用方能攀缘而上,可见,想从如此险恶之径运送物资上去是绝不可能的。

临岩洞穴前,有石头搭建的简易山门,上刻“阜财解愠”四个大字,意为此乃聚财之处,更是养心解忧之风水宝地,代表着隐居者对美好希望的祈盼。可以设想,当年建造工匠就是从这条不为人知的隐蔽之路登上洞穴崖顶,再从崖顶通过固定绳索下到洞口的。

施工工匠在洞内先建造一个绞盘架,即“天车”运送装置。我们看到岩壁上伸出洞口的四个门楼样物件,实际是四组天车。古人将挑梁嵌入岩体,车架相互榫接,装置上辘轳、绞盘,就成了一个能上下运转货物、人员及物品的交通工具,虽历经百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却依然未改当初风貌,故古崖居亦被称为天车架。

岩石洞穴供人们生活起居自然是要花一番心思重新设计打造。借助岩石遮风避雨,洞口空阔采光良好,洞内干燥通风适宜居住,又有一眼泉水可供饮用,依崖壁凿出灶台、水池、石臼、石仓等生活用具,再将运到洞穴内的木材搭起阁楼就可供人居住。有喜好探险考察的户外活动爱好者,涉险登临天车架崖洞内,看到残存的遗迹甚为惊叹。整个洞穴分为防御、生活、储藏三个功能区,崖外还建有山门,内设瞭望台,洞中修筑天车架、悬梯、吊台、吊车、环栏、甬道和供人起居的小木楼。修建这一整套布局严谨、功能完备的生活起居和防御系统,不仅要有技艺精湛的工匠师傅,非万贯家财的富户,谁有这个财力支撑?考察者们在洞内发现石臼、瓮盆、衣箱号牌、铁制剪刀等生活用品、器皿残片以及三处摩崖石刻。住在这里,兵匪来犯时可消灾避难,兵匪过后亦可如远离红尘的隐士逍遥自在,伸手接云天,俯视观万壑,青翠环绕,气息清新,恍若人间仙境。

古崖居,作为武夷山“双世遗”中的一个亮点,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据闪光的一页。那曾经发生在古崖居上的故事,仿佛从悠远的岁月中由远渐近一幕幕扑面而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