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卫健委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则“穿越到霸总剧里当医生”的短视频。视频恰当植入医学误区并解释医学常识,分别科普了癌症也能治、白血病不是白色的血、熊猫血不是熊猫的血、恶性黑色素瘤要及时切除、有病就及时治疗等系列医学知识,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之余了解医学常识。
目前,各大平台上的医疗短视频不少,但不少作品趣味性有余、知识性不足,呈现出只要流量不顾常识的特点。部分医疗短视频甚至娱乐化、粗鄙化现象严重。有的哗众取宠、谣言惑众,有的用调侃的语气谈论患者的痛苦,还有的恶搞医务人员等。这类短视频拉低了群众的健康素养,甚至还会影响医患关系。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推出的短视频,虽然不乏优质作品,但也有部分作品专业性太强,欠缺趣味性。有些专业医疗短视频忽视了公众的感受,比如介绍世界首例新生儿足跟采血后足部皮肤缺血坏死病例,场面十分骇人,让人不忍直视。还有的短视频全程记录手术操作细节,血肉模糊的场面也让人看不下去,有网友留言“麻烦打个码”。
爆款不正、正品不爆,这是医疗短视频容易出现的两个极端。深圳市卫健委推出的这则短视频则兼备两项优点,用跌宕的剧情和通俗的语言,表达了难懂的医学知识,不仅趣味性十足,而且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让观者眼界大开、获益匪浅。
抬高医疗短视频的准入门槛、阻止医疗谣言借短视频传播、清理低俗的涉医内容等,可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不过,在阻止不良短视频传播之外,还要培育高质量的医疗短视频。只有高质量医疗短视频不断增多,才能渐进式改善医疗短视频的整体生态环境,让该领域的“杂草”甚至“毒草”逐渐失去生存空间。
打造更多高质量的医疗科普视频,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强化内容引导。深圳市卫健委为此专门成立了新媒体工作室,组建了制作视频的团队,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很多医务人员兼备医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但他们参与自媒体科普的积极性有待调动,将制作医疗短视频等科普活动算作绩效,在经济等方面给予参与的医务人员更多实惠,对于推出优秀作品的医务人员进行奖励等,可以激励更多专业人员加入其中,让类似的优质作品不断涌现。
短视频等新媒体受到大众追捧,医疗与养生又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话题,医疗短视频内容对于大众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如果不推出更多优质的医疗短视频作品,很有可能会被劣质作品占领网络阵地。遏止医疗伪科普和健康谣言,将短视频打造成医学科普的理想阵地,要让类似的优质医疗短视频作品在该领域发挥出主导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