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朱笔涂抹读宋版

——南宋绍兴建本《文选》逸事

□方彦寿

宋陈八郎宅刊本《文选》书影

在当代,宋版书无疑是极其珍贵的古籍善本。假如有人告诉你,曾有人手持宋版书,一边阅读,一边拿着红笔在上面涂涂抹抹,你一定会惊讶不已:“这怎么可能?”然而,这是真的。这部宋版书就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宅刊本《文选》。

《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萧统编选。唐玄宗开元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和李周翰五位文臣对《文选》作注,称为“五臣注”。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宅刊本为现存唯一的宋刊《五臣注文选》。

此书卷前有吕延祚《进集注文选表》,高力士宣口敕后有立式长方刊记二。一为粗细双边框形牌记六行云:“凡物久则弊,弊则新,文选之行尚矣,转相摹刻,不知几家。字经三写,误谬滋多,所谓久则弊也。琪谨将监本与古本参校改正,的无舛错,其亦弊则新欤!收书君子请将见行板本比对,便可概见。绍兴辛巳龟山江琪咨闻。”另一牌记题“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宅善本”,上下镌花鱼尾,鱼尾内标以小圆圈。此牌记的花式,与南宋建阳王叔边刻本《后汉书》、刘仕隆宅《钜宋广韵》相同,应为同一时期刻本相互借鉴的产物。其后为题“梁昭明太子撰”《文选序》。

此书行款,为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二至二十四字,注小字双行二十八字,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

此书有一显著特点,即书中的很多字都用红笔圈点。故在卷首有民国八年(1919年)王同愈题跋曰:“书内红笔狼藉,亦出宋人之手,凡宋讳嫌名,如悬(序)、树、署(西都)、完(东都)、贞、廓(西京)……等字,皆有红围,当为宁宗时人读本。往客鄂垣,义宁李文石观察葆洵见之,矍然曰:‘宋刻宋印,而又宋读,真人间奇书也。’为之叹赏不置。”

记红笔圈点至为详细的,是现代著名的版本学家顾廷龙先生。他在《读宋椠五臣注文选记》中说,“全书均经红笔圈点,红色历久而褐,当是宋人读过。凡人名、地名旁均加竖,年号则两字上加矩,帝王名字及文中历举各事之首字皆加规,所以识别也。文中警语每有密点,所加之点,颇不经意,狼藉行间,当读本耳”。

又记卷中空隙之处,偶有记事,原见于卷十五之末尾,有记算法两则曰:“算法见一不须求二三须折半逢四两折组五六七八九陪之数无走。一法曰般求算法之疾囗折陪陪通因二字为之祖折半与再折口中不忘五逢斤须减六过两还同亩着逢两下令长存在他数。此为时人读书,将此书空白处当作笔记本,随手记之。”顾廷龙先生解读说:“似系口诀,读之不解,谅宋代普通算术,人人须明,如今人之念乘法诀,然由塾师兼以授之,可知诗文之外亦尚算焉。此诀通俗,未必载诸典籍,宋时民间文艺,今有鳞爪之存,亦为是书之点缀也。近代家塾三十年前之授《朱注四书》,随意涂抹,测其情景,当有相似,岂古时教育法传序相授者乎!自学校兴而为之一变也。观此一事颇饶兴趣。”

宋人读书,每有“随意涂抹”,且以有色之笔标抹勾画重点的习惯。其中最有名者,当数理学大师朱熹。《朱子语类》记其年少读书的情景,“某少时为学,十六岁便好理学,十七岁便有如今学者见识。后得谢显道《论语》,甚喜,乃熟读。先将朱笔抹出语意好处;又熟读得趣,觉见朱抹处太烦,再用墨抹出;又熟读得趣,别用青笔抹出;又熟读得其要领,乃用黄笔抹出。至此,自见所得处甚约,只是一两句上。却日夜就此一两句上用意玩味,胸中自是洒落”。当今少年读书,少不了要用五色彩笔,追溯其源,居然可以追溯到朱老夫子。

上引王同愈题跋,李文石称此书“宋刻宋印而又宋读,真人间奇书也”,而作为宋人读书,且以有色之笔“标抹”的罕见的存世样本,应为此书的意外收获。令人遗憾的是,检阅此书,顾先生所记卷十五空白处“算法两则”今已不见,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被人当作多余之物被清除了。其实,作为“宋人读宋书”的历史痕迹,这些卷中偶记经过至少800年的岁月沧桑,已与原书浑然结为一体,或如顾先生所言,作为“是书之点缀”,大可不必清之而后快。

此书明末为毛晋汲古阁中收藏,其后递经清初徐乾学传是楼、清末蒋凤藻心矩斋和王同愈,现当代吴湖帆、蒋祖诒等收藏。书上钤有“徐/健菴”“沈瀹/印”“乌程蒋/祖诒藏”“香生/眼福”“栩缘/印信”“东吴/毛表”“张绍/中印”“王/同愈/印”“长州蒋氏十印斋藏书”“虞山毛/氏汲古/阁收藏”“长州蒋/凤藻印/信长寿”“乐安蒋香生/考藏金石印”等印章70多方,琳琅满目,争奇斗艳。

追溯此书收藏源流,最后一位私家收藏者是蒋祖诒。蒋祖诒(1902—1973年),字谷孙,室名思适斋、密韵楼,浙江湖州南浔人。其父蒋汝藻,亦晚清著名的藏书家。蒋祖诒得到此书后,又影抄了一部,此影抄陈八郎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原刊本则于1949年被蒋祖诒携至香港,继而至台湾,现存于台北某图书馆。1981年该馆借馆庆之机,影印50部问世,这部珍贵的《文选》刻本才有机会广为学人所知。

作为现存唯一南宋刊刻的五臣注全本,在《文选》研究方面,陈八郎本具有李善本、六臣注本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在内容上可以匡正两者的不少错误。

(作者为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