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有内涵的节日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潘抒捷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阳到。最近,我省多地推出包粽子、做香囊、赛龙舟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大家品读传统文化,共度端午佳节,也寄寓了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等,既是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的日子,也有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等良好寓意。这个节日在多年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尽管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细节差异,但所承载的情感和价值观却息息相通,并以其文化认同凝聚了情感认同。

可时至今日,很多传统习俗和过节仪式逐渐被淡忘,有的甚至已经消逝。许多人把端午与粽子、龙舟等同起来,只知道过节有一天假期,要吃粽子、赛龙舟,却未必了解兰汤洗浴、悬艾挂菖、饮雄黄酒、系五色线的由来,更不必说背后凝聚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着实令人遗憾惋惜。

关于节日文化韵味变淡的原因,民俗专家分析说,传统节日植根于农耕社会,因而当人类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就会瓦解。其实,传统节日和现代生活渐行渐远,除了时代变迁之外,也与社会转型有关——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于稍显繁杂的节日习俗与仪式往往就倾向于删繁就简。久而久之,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割裂断层。

只有受关注和被实践的习俗,才能得以延续。苏轼就曾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显然,这种真情实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体会。当前,不少地方积极组织各种民俗活动,除了常见的包粽子、做香囊、赛龙舟之外,还包括撞蛋、扔灾、饮药酒、涂雄黄等,让大家在实践中体味节日的真义。

没有文化内涵的纪念活动,注定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可喜的是,眼下各地十分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比如强调“吃什么”只是节日的外壳,“为什么吃”才是节日的内核。大家一边包着粽子,一边唱着“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不仅在方寸之间了解屈原的一生以及他身上的爱国、民本等精神品格,也让有关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弘扬。

节日的过法与时俱进,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变化而丰富发展,就能在人们的心底扎根。如今,各地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等,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拥有新的打开方式。诸如莆田爬龙船、长乐三溪村夜赛龙舟、石狮蚶江海上泼水节等地域性民俗活动,不仅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到场感受节日氛围,也在网上收获数千万次的点击播放量,使节日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人说,端午节就像一片有筋有脉的碧叶,包裹着华夏儿女既浪漫又现实的情怀,展示着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永恒的诗意。有关部门应当梳理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特别要根据当代社会实际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未来需要对传统节俗进行传承与移易,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使之重新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持续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载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