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跟风“小网红”之举不可取

□江德斌

从日常生活到才艺展示,从“金句段子”到知识科普……不少以“萌娃”为主题的账号动辄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成为各大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宠儿”。这些“小网红”流量大,吸金能力强,虽然不同于前几年“3岁女童被喂到70斤”“一岁半宝宝喝啤酒”等夸张的吸睛方式,但部分家长受利益驱使,不断“另辟蹊径”以躲过监管,也带来诸多隐患。

在视频直播平台上,各类“小网红”争奇斗艳,一个个才艺非凡、技能满分,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看得普娃家长眼热心跳,欣羡不已。可实际上,这些“小网红”并非如镜头前那么强,大都是在各种“滤镜”的加持下所做的商业化包装。家长和MCN机构专门瞄准受众群体,推出各类人造“小网红”,以获得不菲的流量利益。

如今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知道“出名要趁早”,从怀孕起就开始规划孩子的成功之路,在娘胎里就搞胎教,出生后又持续培养各种才艺、兴趣,平时无论干个啥,都要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挂钩。而且,家长们还热衷花式晒娃,做娃最热心的“宣传员”,即便是拿到一个小奖状,也希望全世界都知道。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等兴起之后,晒娃不仅能获得关注,还能收获流量利益,亦引得很多家长趋之若鹜。

前些年,一些家长采用恶搞、低俗等夸张吸睛方式,打造出一批“小网红”,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监管部门亦采取措施严加打击。随后,《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发布,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以及其他利用网络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然而,在流量利益的诱惑下,部分家长和MCN机构无视禁令,仍然私下打造“小网红”,只是改走“知识”“才艺”等路线,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依靠虚假包装,炒作噱头,吸引网络流量,再借机通过打广告、售课、带货等变现。此举不仅涉嫌违规,将未成年人当作赚钱工具,还制造社会焦虑情绪,许多家长受到“牛娃”的影响,心理发生变化,盲目跟风、模仿所谓的“成功”模式。

孩子的成长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包装、制造出来的“小网红”,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与真实环境脱节,如同泡沫很容易戳破。而且,过早让孩子出名,成为所谓的“小网红”,直面广大网友的评议,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反而可能变成“伤仲永”。因此,除了监管部门强化打击,肃清“小网红”乱象之外,家长也要真正为孩子考虑,不要为了眼前的流量利益,无视客观规律拔苗助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