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的哥”到古籍修复师

□李 艳

说到的士司机,大家都很熟悉,脑海里马上能浮现他们的工作情形。但说到古籍修复师,大家就陌生了。他们是做什么的,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还真少有人能一口气答出来。

不过,最近新华社一篇“的哥”当古籍修复师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大家十分好奇,这两个毫不相关的职业是怎么凑一起,“的哥”怎么成了古籍修复师?

原来,报道中说,位于成都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有一位名叫杨世全的古籍修复师。他原本是一名的士司机,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2012年,38岁的杨世全偶然看到招收古籍修复人员的招聘广告,一下子来了兴趣,于是报名参加招聘。要成为古籍修复师并不容易,杨世全从学徒做起,每天跟着师傅学补洞、调糨糊、学托纸……背诵了一整本的古籍修复教材。9个月的学习期后,杨世全以满分考核成绩正式成为一名修复师。这些年来,他不仅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还带出不少徒弟。

且不说从“的哥”到古籍修复师行业跨度之大,转型之难。报道中写道,除了专业的考验,一开始从事古籍修复行业,杨世全薪水十分微薄。在三年间,他都不敢告诉家人自己真实的薪水情况。直到2015年修复中心名气渐响,收入才慢慢涨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一般人很难坚持。

从“的哥”到古籍修复师,前者极接地气,后者小众冷门。正是这样强烈的对比,让许多人关注到古籍修复师,关注到古籍修复这一行业,了解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古籍修复师,也被称为“书医”。古籍是文脉的载体,蕴藏着国人的精神密码。然历经岁月的诸多古籍,很难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通过拆线、配纸、补洞、溜口、修剪、上皮、订线、压平等精细复杂的修复工艺……一本本受损的古籍,通过修复师之手,都可以获得重生。

如国人都知道的《永乐大典》,这部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巨著,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知识财富,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然而历经岁月,《永乐大典》正本不知所终,传世副本也十分稀少。

为抢救和保护珍贵古籍,延续中华文脉,古籍修复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去年5月,经过修复的《永乐大典》“湖”字册在国家图书馆亮相。这一国宝级藏品经过精心修复,获得“新生”,令人欣喜。正是因为古籍修复师的精心努力与付出,才能让这些古老而珍贵的古籍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古老的智慧珍宝得以传承延续。

古籍修复师杨世全的故事,也让我们了解到更多“书医”故事,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还有曾走南闯北,最后在职业生涯末期选择古籍修复的赵碧洲,有师范专业毕业的“95后”年轻人黎彦君。如今,年轻的力量正源源不断加入古籍修复队伍。古籍修复并不容易,是一项坐冷板凳的工作,需要静得下心,忍受得了孤独,耐得住寂寞。修复工作的几十道工序,每一步都马虎不得,极为考验修复师的能力、体力和耐性。了解了这些,就会让人对他们更为钦佩。

有一位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接触古籍的那一刻,仿佛和作者有了跨越百年的交集。不少古籍上有各个年代读者的批注,还有前人修复的痕迹,先人的思想以及前辈对古籍的保护在一瞬间具象化了。”这也正是古籍修复的意义,通过修复书卷,与先人对话,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古籍修复师,正是用自己的技艺,用一片赤诚之心,助力中华文脉代代相传。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