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学术讲座在面向大众的同时也应注重内容质量。首先,要坚持学术的严谨性。走近大众意味着要将自带理解门槛的学术研究以通俗化的表达方式进行阐释,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会削弱学术理论的专业性与完整性,这就对主讲人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要求。其次,讲座应当关注选题的针对性,贴近青年群体的需要。只有观照青年群体的现实需求,聚焦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痛点,让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接轨,才能既走近大众也走入大众的心中。
学术讲座应当摆脱外在的僵化形式,回归人与人之间真诚、平等的交流。例如,在环境设计上,可以尝试选择较小的空间、打散座位布局等方式,营造出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场景,以此减少学术讲座由于外在形式的严肃性给听众带来的距离感,以及参与者之间身份地位差距给听众带来的压力,从而提升其参与积极性。另外,在环节设计上,应当减少程式化的流程,将重点放在主讲人的分享与听众的互动环节,在人与人面对面平等、真诚的交流中探索学术研究的价值意义,搭建起同声相应的学术共同体。
作为学术界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学术讲座不应设置过高的门槛,而应主动接纳不同身份主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参与,在与多元思想的碰撞中得到回馈与启发,才能够检验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