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救命按钮沦为摆设的背后

□张桂辉

救命按钮,顾名思义,承载着人们在危急时刻规避风险的希望。然而,时下在一些公共设施中,不少按钮位置隐蔽难找不说,很多一按才知早已失灵。其实,失灵的不只是小小的按钮。它背后隐藏的是安全保障体系中一系列问题。

救命按钮失灵,表面上看是设备老化、缺少维护等造成的。比如,在一些老旧的电梯里,有的紧急按钮长时间未更换,因内部线路受潮、元件损坏等问题而失去正常功能。又如,一些医院病床边的呼叫按钮,因频繁使用出现接触不良等状况。这些看似微小的设备故障,关键时刻可能酿成大祸。可以想象,当电梯突发故障后,遇险人员按下按钮却没有回应,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每一分钟都伴随着恐惧和危险;当病情突然恶化的患者遇到按钮失灵,医护人员无法及时赶到,就有可能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旦出现因为救命按钮失灵造成无法弥补的惨重损失,悔之晚矣。比有形按钮失灵更为严重的是其背后应急系统和责任意识的“失灵”。

一方面,对救命按钮的监管存在空白。迄今为止,很多场所并没有完善的制度规定按钮的检查周期和维护标准,导致有的物业对小区电梯按钮缺乏足够重视,检查流于形式;有的医院后勤部门没有严格的巡查机制,难以确保病房呼叫按钮正常工作。由于监管缺失,按钮失灵正成为一种一旦发生就会产生不小负面影响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人员培训和响应机制存在不足。即使按钮能正常工作,可如果相关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响应,也形同虚设。在一些公共场所,保安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成体系的急救培训,当接到求助信号后,往往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医院护士站收到紧急呼叫,调配人员如果不够及时合理,同样会延误救助患者。

社会对公共安全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救命按钮失灵的潜在因素。比如,在相关系统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设备;在运营过程中,为了减少开支压缩维护维修费用等。加之公众对这些潜在安全隐患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时候只是在事故发生后才追悔莫及。

修复失灵的救命按钮,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建立严格的设备质量标准和维护规范,从源头上保证按钮的可靠性。要完善监管制度,明确责任主体,无论是公共场所运营方,抑或是公共设施管理方,都要对按钮可否正常使用负责。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让每一个接收到求救信号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救助者。

只有提升社会整体的安全意识,让每个人都关注公共安全,并积极参与到监督中来,才能杜绝救命按钮沦为摆设,使之真正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