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活非遗资源为文旅经济增色

□苏益纯

清脆的锣鼓声响起,漳州市芗城区石亭塘边高跷队小小非遗传承人身着传统花木兰服饰,脚踩高跷、手舞红旗,自信从容地展现行走的“空中舞蹈”技艺。1月4日,在漳州古城,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石亭高跷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看,喝彩不断。

自2024年12月30日起,“乐享非遗 开漳大吉”漳州闽南文化周在漳州古城如火如荼举行,闽南圩日、平和龙艺、歌仔戏表演、锦歌、南词、闽台武术、闽南语歌曲演唱会等“非遗大餐”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近年来,漳州古城旅游热度不减。不过也有年轻游客表示,景区里多是一些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为了适应游客新需求,他们利用漳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目录十大类229项,其中16项为国家级、71项为省级的资源优势,打造“非遗一条街”项目,用“潮”方式讲好“非遗故事”,让游客参与沉浸式体验,感到有趣又好玩。

一是让非遗文化“萌”起来。“萌”是一种非常可爱、治愈的力量。一走进古城,萌萌哒的古城IP“侯喜大人”就在门口迎接。文创产品“侯喜”金属钥匙扣、帆布包、抱枕毯让人爱不释手。唐代宫灯、宋代纸灯笼、明代彩灯、民国街灯、水仙花灯等“萌化”处理,拉近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

二是让非遗文化“动”起来。许多非遗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都是偏静态的,加上有一定的理解门槛,就容易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漳州古城打造非遗演艺圈,配合节日和重大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布袋木偶戏、芗剧演出,开展大鼓凉伞、古傩、洪拳舞狮等非遗展演,增强了动感。“非遗高跷体验站”已于每周六、日下午在漳州古城常态化开展。初试高跷时的跌跌撞撞,成了孩子们心中难忘的回忆。

三是让传统文化“嗨”起来。传统文化若不说人话、不接地气,游客也觉得没意思。古城活化,不妨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嗨”一些。缘此,在古城,随处可见闽南语互动展板,游客在玩中学习闽南语:“巴豆妖”——肚子饿,“呷霸未”——吃饱了没,“斗阵来七桃”——大家一起来玩。闽南语的“梗”一下戳中游客的笑点。

我省非遗资源丰富多元,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可以为各地文旅经济注入活力。漳州古城改变非遗资源供人观看的方式,以新颖的姿态吸引游客参与,增添了游玩乐趣,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促进了旅游市场壮大,值得借鉴。

当然,漳州古城保护发展不能靠“一招鲜”,需要不断创新思想举措,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应当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丰富产品供给,让古城更好地连接过去与未来,成为既具有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之地。同时,通过宣传引导、开展培训等活动,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创新意识和旅游服务能力,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子。

期待更多古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让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辉映,为游客带来新体验和新感受,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