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您的消费账单都查了吗?最近,北京市民李女士查阅一年来的手机账单,却发现月话费套餐不知为何多了58元。话费套餐优惠其实有限时,宽带免费升级仅限试用期,APP低价会员费仅限首月……记者调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优惠套餐背后常有“沉默扣费”情况,消费者一不留神就多花了钱。
所谓“沉默扣费”是消费者在享受某些优惠套餐时,并未被明确告知优惠的时限或条件,导致在优惠期结束后,费用自动恢复原价或增加,而消费者却毫不知情。原本以为一切消费都在掌控之中,却不想套餐悄然升级,在不知不觉中,每个月就多花了几十元。这看似不起眼的数字背后,折射出一些不良商家以“沉默扣费”的套路,无形中增加了消费成本,侵蚀了消费者利益,亟待引起重视与反思。
“沉默扣费”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自愿原则。消费者在购买套餐服务时,往往是基于商家所宣传的优惠内容和价格作出决策,理应享有充分的信息透明度,知晓费用标准、优惠期限,以及所有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和涨价条件。然而,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信任,通过模糊表述、口头承诺、隐藏条款等方式,变相增加费用,这些隐藏在背后的扣费行为,如同暗箭伤人,显然有失诚信。
“沉默扣费”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诚信经营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取信于消费者的原则,那些依靠违规手段套路消费者,获取不当利润的商家,无疑是在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对涉事企业的信任,更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使得消费者再面对各类优惠套餐时充满疑虑,不敢再相信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这种隐蔽性较强的消费侵权行为,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大对商家的监管力度,对于故意隐瞒信息、设置消费陷阱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督促商家合规经营、认真履约,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放心、透明的消费环境。
商家在推荐服务时,就应该清楚告知消费套餐标准,让消费者知晓扣费依据,并掌握自由消费权利,进而明明白白消费。在免费试用、首月低价等优惠服务到期之前,商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告知消费者,并提醒消费者如果不想升级,可及时取消后续服务,避免费用上涨。同时,商家要提供清晰、简单的操作流程,让消费者可以一键取消“自动续费”“套餐升级”等功能,实现开通容易取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