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人社厅在南平市召开以“开启家政服务职业化新局面,推动家政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现场会。今年年初,福建省出台《关于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的十二条措施》,成为全国率先出台推动家政服务职业化系统性方案的省份。
福建为何重视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从数据看,福建乃至全国的家政服务行业正面临供不应求的困境。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约3000万,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福建省家政需求约50万,实际从业人员仅21.3万。而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正是家政服务行业职业化程度低、服务标准缺失、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职业认同感不强等问题。
提升家政服务业职业化水平,塑造行业尊严,需要制度保障、职业价值认同、社会文化支持等多维度协调推进。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长期以来,家政服务行业因技能要求低、服务场景单一等原因被贴上“低端劳务”的标签。而今,社会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品质化、多样化,对家政从业人员的技能储备和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引领作用,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产教融合,开展与时俱进的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完整职业认证体系,对专业化、高素质家政从业人员的培养尤其重要。
所谓“体面劳动”,意味着每个认真工作的个体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为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尊严,应当建立技能等级与薪资待遇、职业晋升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让专业技能变成“真金白银”。例如,南平市推出省内首个家政服务星级认定标准,依据从业年龄、技能水平、工作能力、服务质量等维度,对家政人员评定一星至五星,指导家政企业将星级与薪酬挂钩,让服务价值变得可量化、可感知,从而让从业者在技能精进中建立职业自信。
规范劳动关系,构建有尊严的劳动环境。在传统零工经济模式下,家政从业者面临“干完活结完账就走人”的流动性困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规范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员工制”管理模式,通过劳动合同明确薪资标准、工时制度、社会保障等权益,是改变行业“小、散、乱”的关键。此外,还应针对家政服务行业特点,建立“政府引导+商业补充”的保险体系,切实减少用工双方风险。
重塑职业形象,改变社会偏见。例如,不再称家政人员为“阿姨”,而根据工种称为“保洁员”“育婴师”“整理收纳师”等,让从业者有体面的称谓;为从业者定制体面的着装、规范服务工具箱、设计标准化服务流程卡,使专业形象贯彻服务全程。此外,加强对优秀家政劳务品牌、行业带头人的宣传,也是提升品牌知名度,改变社会对家政服务“低人一等”偏见的有效方式。
家政服务行业一头连着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推动家政服务行业职业化、规范化,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社会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