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傍晚,放学铃声响起,尤溪县实验小学校园内一片欢腾。许多学生并没有回家,而是涌入学校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在堆满各类零件的方桌前,一组学生正紧张地调试着刚刚搭建完成的机器人,学校副校长兼科学教师蒋际君凑近观察,不时给予指导。人群背后,几个低年级学生正盯着实验室的荣誉墙看得出神。满墙的证书、奖杯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蒋际君介绍,在2024数字中国青少年AI机器人赛道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学组比赛中,学校派出的4支队伍全部获得一等奖,成为唯一获一等奖的山区学校。2月28日,蒋际君获评2024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一个山区小学,如何克服“缺钱少人”等困难,把科技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果?
自研自制,省钱有道。“烧钱”是许多科技类项目的通病。能否将学校有限的科学教育经费发挥出最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山区学校的科技教育能不能办得下去、办出成果。用自研自制代替高价购买,是尤溪县实验小学探索出的一条“花小钱办大事”之路。比如,一些用于教学、比赛的人工智能套件,按市场价购买的话,一套动辄几千上万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蒋际君带领其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制作的人工智能套件“方舟号智慧小车”,造价仅两三百元,功能上就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的教学需求。此外,学校的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还配备了几台3D打印机,当套件配件损坏或需要更新时,师生共同设计制作新零件,不仅省钱,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星星之火,助其燎原。缺乏专业人才,是各地开展科技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山区更是如此。为此,不少山区学校经历过“兼职科技教育老师不会教—学生不爱学、学不会—师生、学校都没获得感—科技教育办不下去”的困境。有的学校倒是有一两个对科技教育感兴趣的老师,但独木不成林,难做出什么名堂。而尤溪县实验小学能把科技教育搞好,关键就在于培养出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能建立起来,一是有蒋际君这样有热爱、能坚持、愿奉献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学校为此提供了不少支持,比如成立“蒋际君劳模工作室”,召集十多名有热情、有想法的骨干教师参与其中,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肯定这些老师为学校和全县科技教育推广工作作出的贡献等。
因材施教,推广普及。在相关比赛中取得优异名次,当然是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体现。但能被选拔参加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接触到科学技术知识,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好奇和热爱,是科技教育推广的应有之义。尤溪县实验小学践行“普及为主、竞赛引领”教育理念,开设三项个性化机器人社团,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在尊重学生不同个性、追求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潜能。蒋际君等老师还自学编程方法,编写易于小学生学习的图标编程校本课程,降低入门门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