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应不断夯实“四维知能”

□钟建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何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新时代教师的高素质专业化主要体现为“四维知能”:本体性知能、条件性知能、实践性知能、文化性知能。“四维知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基本素质框架。只有不断夯实自身的“四维知能”,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提升本体性知能,确保“教对”。本体性知能即与学科概念、规律、方法、思想等学科本质有关的知能,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建构学科知识的前提,更是避免教错学科知识、确保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如果教师本体性知能不深厚,就可能导致教学浅表化、生硬化,甚至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此外,教师的本体性知能也是影响学生学科情感和学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本体性知能,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刻理解学科知识本质,才能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补足条件性知能,促进“教会”。条件性知能即开展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能,能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动机、思维过程、情感需求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条件性知能强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加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契合度,更加善于从学生的言行中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变化,进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更好掌握学科知识。

强化实践性知能,实现“教好”。实践性知能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运用本体性知能、条件性知能的情境性、个性化经验和智慧,是教师智慧与教学艺术的深度交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这种灵活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上,更体现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动态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上。数字化工具、在线学习平台、AI技术的兴起,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手段,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境,创造性地采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不断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丰富文化性知能,追求“教活”。文化性知能是学科之外但影响学科教学实效的通识性文化修养、专业性自我发展等知能文化性知能深厚的教师能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学科知识的桥梁,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促使学生“跳出教材”学习,感受知识与现实世界以及其他学科融合的独特魅力,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批判性思维和整合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持续广泛阅读、参与文化活动、开展跨学科学习与交流、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