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茶香

秋枫

细细品读北宋诗人林逋(966—1028年)的《茶》诗,心中涌起对武夷岩茶悠久历史的感怀之情。“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诗人林逋从看到茶饼制作碾茶时茶尘飞扬,到泡茶时乳白色的茶沫飘溢出来一阵阵茶香,他心中突然涌起另一番滋味:这么好的茶,世间又有多少人懂它、识它、欣赏它?此刻,他想起被世人尊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一生擅长品茗,精于茶道,对茶颇有研究,并著《茶经》三卷,留存后世。

制作茶饼时,需要将焙干的茶叶碾磨成粉状,而碾茶需要石磨。碾磨过程中,茶尘四处飞扬。沸水煮茶,茶沫中分泌出琼浆似的白色茶乳,缕缕茶香是从这“茶乳”中飘溢出来的,这就是武夷春茶。武夷山(原崇安县)建县前,崇安隶属建州府建阳所辖,诗中的“建溪”,指发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建瓯三县的主河流溪道,泛指武夷山一带。诗作是诗人游历武夷山水,亲临茶坊,眼见茶制作过程继而泡茶品茗时所作。

北宋诗人林逋,钱塘(今杭州)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性孤高自好,不趋名利,早年曾历游江淮等地,“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诗人喜茶,因茶可净心、清心、静气,可探寻心中明月。当他心旷神怡地饱览武夷奇山秀水,又滞留茶坊感受茶饼制作过程,还能品上一泡散发乳香气息的上好岩茶,难免心生快意,浮想联翩。诗人是个爱茶之人,与武夷茶有过“相识之缘”,茶香就渗透在他的诗行里,渗透在熠熠生辉的历史书页之中。

武夷名山自然生长灵草仙茶。这“灵草仙茶”便是性温而不寒,蕴含“香、清、甘、活”四大特点的武夷岩茶。唐朝元和年间,武夷岩茶就以研膏茶的形式被冠以“晚甘候”的美称入驻达官显贵富户豪门之宅。到唐光启年间,研膏茶改用香料配制成高贵的馈赠礼品腊面茶,继而又研制成“白金之锭”的京铤茶。北宋初年,朝廷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龙团凤饼茶从此诞生。崇安建县后,武夷岩茶独步傲立茶坛,加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梅圣俞等诸多诗人墨客的宣扬及各种茶事活动的兴起,武夷岩茶声名远扬。到元朝年间,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畔创设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自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精制的龙团饼,沿驿站递送进入京城。“御茶园”前后历经255年,到嘉靖年间(1557年),“御茶园”因疏于管理而荒废,就此结束了贡茶的历史。

告别了“龙团凤饼”的时代,结束了“石碾轻飞瑟瑟尘”的茶叶制作历史,“世间绝品人难识”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武夷岩茶开始走红世界。要是诗人林逋还活在当今,他的《茶》诗或许会写成这样:“九曲乌龙入凡尘,乳花烹出武夷春。世间绝品名扬远,岩韵飘香忆古人。”那就别有一番新意了。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