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守住文化遗产保护的“红线”

□张桂辉

据《福建日报》报道,2021年以来,南平市十个县(市、区)住建部门将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建档立册……在清晰认定、保护、修缮程序的基础上,实施旧城改造片区开发攻坚行动,依法依规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既守住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红线”,又为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下基础;既为城市留住了记忆,又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都有特定的身份、特殊的由来、特别的意义。它们不单是当地发展的历史烙印,而且是人们守望乡愁的有形印记。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一旦受到破坏甚或毁坏就好比黄鹤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南平十个县(市,区),建县都在千年以上。一方面是古书院、进士第、古民居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存散落各地,另一方面是环境逼仄,百姓亟须改善居住环境。南平市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民生改善摆上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旧城改造行动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做到严格执行先普查后征收制度,落实“凡拆必核、凡改必核、凡移必核”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核查机制,这一思路值得肯定。

那些历经沧桑,各有奥妙、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貌不惊人的传统乡土建筑等,都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可贵根基。遗憾的是,现在有人认为它们已经过时、土气,因此成了被廉价售卖的“旧物”、被随意拆除的“废物”。殊不知,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得好,既可以古为今用,又可以造福于民。

厦门集美大社渔村的做法值得借鉴。这里拥有清末、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不下百栋。这些色彩与装饰都颇为艳丽的房屋,源于晚明时代的富庶商人。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屋脊上的艺术雕饰,成为这些古厝的典型特征。可叹风刀剑雨,古厝难免破损。开明的大社人,按照恰到好处、最少干预、“利旧留旧”的原则,用心进行合理更新,使之最大限度保存原貌,不仅保住了古厝,留住了乡愁,还成了游客热门打卡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乡居民记得住乡愁,要靠那山、那水和那些乡土建筑、古老民宅等。山、水是大自然的馈赠,乡土建筑、古老民宅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果不知道珍惜它、爱护它,一旦失去,即便幡然悔悟,进行复建,也不过是没有“原汁原味”的空壳而已。

城乡发展,需要“立新”。可是,“立新”不一定要以“破旧”为代价。要想发挥文物历史承载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就要让文物“留”下来、“活”起来。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是——牢牢守住文化遗产保护的“红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