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公共文化新空间如何变美

□包骞

近日,由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评选的第一批“福州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名单揭晓,九日台音乐厅等35处公共空间入选。

公共文化新空间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个热词。在传统观念中,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既承载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期待,也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内涵的地标。如今,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共文化新空间,以新颖的建设理念、广泛的社会参与、高效的服务创新,滋养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成为增添城市颜值与文化内涵的文旅新地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形式和功能创新是公共文化新空间的一大亮点。以福建为例,多元文化与地域特色使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福州“榕荫·书情”牛岗山人才主题分馆,作为福州的新型全智能化无人值守城市书房,如今成为“网红”公园里的“网红”小屋;龙岩“冠豸书屋”莲芯分馆将客家元素融入其中,升级“书屋+”智慧服务,实行“监控+志愿者服务+工作人员巡查”无人值守模式,深受读者欢迎。这些融合阅读、艺术、餐饮、文化、科技、国潮等多种元素的文化空间,以组合的方式塑造出独特的文化场景,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让人们在城市里诗意栖居。

适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让公共文化新空间广受欢迎。应当看到,随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日趋丰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期待早已不是“有没有、够不够”,而是“好不好、精不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有效融合资源,打造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

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新空间的新需求,表现在对于个性化、体验感的需求。牢牢锁定新消费群体的“心”,需要相关部门拿出“绣花精神”,精准出台相关举措,不断增强新空间的吸引力。比如,以数字化创新为抓手,在公共文化空间引入数字创意、沉浸式体验、智慧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数字艺术馆等。

另外,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为群众提供更多元、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福州市图书馆和福建大梦书屋文化传媒公司创办“榕图·大梦书屋”后,又在鼓岭景区携手打造“邂逅·榕图”大梦阅读驿站——福州市图书馆鼓岭分馆,深受公众喜爱。

让公共文化新空间美起来,关键要找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实现精准供给。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必将不断释放出公共文化新空间的魅力与活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