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防止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黄琳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涌现出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2014年,国家八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战略。10年来,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一个是,片面追求表面好看,实际效果不佳。深化智慧城市发展,应当努力克服这个问题,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持续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升级版的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推动城市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只有先完善公共设施本身建设,在此基础上加以数字化赋能,才能实实在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例如,如今很多城市通过建设智慧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对人、车、路的实时监测、精确量化,但要有效提升城区通行效率,根本还在于提高道路网络密度、通达性。否则,路网布局不合理,断头路遍布各处,再“聪明”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对堵车也是无可奈何。

不妨以福州为例,当地公安智能交管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在全国率先实现交通信号灯100%中心联网联控,机动车红灯等待时间缩短20%至40%,发生堵情的道路恢复时长由原来的平均8分钟缩短至约4分钟。当然,这个交通“智慧大脑”不是凭空能大显身手的,是建立在多年来对道路建设真金白银的投入基础上的——2016年,福州正式启动治理城区交通拥堵专项行动,生成3批共计477项治堵硬件建设项目,总投资约998亿元。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城区路网密度由2012年的4.88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2021年的超8公里/平方公里,跃居全国前列。

在防汛方面,智慧系统同样需要依托基础设施来显现威力。有城市在2020年推出AI算法模型支持的“全域数字防汛平台”,据悉可预测不同降雨量情形下全市易积水区域情况。可是2022年该市遭特大暴雨袭击,损失惨重。国务院的通报指出,该市建成的雨水管道与建成区面积相当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差超过一半;排水明沟等设施“十三五”期间改造达标率仅20%。正因为排水防涝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先进的智慧防涝系统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

数字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要避免“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可以说,搞好水务、电力、燃气、交通等公共设施本身的建设是基础,基础牢固就能解决基本问题,而数字化改造是提升,两者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只重视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这类“高大上”的东西,不肯花钱、下力气扎实做好公共设施本身的建设,相关举措就可能沦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