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为亮相后的“取经”点赞

□林清智

5月23日至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行。深圳文博会是每年一度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盛会,有“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之美誉。作为文化大省,福建连续多年参加深圳文博会,展出水平逐年提高。今年再赴这一国家级舞台,福建馆以“闽在海中 向海图强”为主题亮相,吸引大量观众前来感受福建文化产业的新气象新作为,反响热烈。

在收获流量与商机的同时,福建展团也频频“走出去”。“走出去”的团员中,既有以企业为主的参展商,也有来自全省各地的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他们逐个参观其他展馆,随手拍摄记录精彩案例,与业内人士热烈攀谈、互通有无,与同行团员交流观展心得、研讨未来工作重点。

不是固守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静待他人光顾,而是抓住难得的参展机会考察学习,这样的态度值得点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福建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正深入实施。恰如福建馆迎面展示的“开眼看世界”书架造型,传承海洋文化,就要传承其中蕴含的包容万象之胸怀、开拓创新之精神,努力开眼界、见世面、长见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国风国潮元素遍地开花,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最新的文化科技成果让人叹为观止,各展馆内亮点频现、生机涌动……时值创办20周年,本届深圳文博会参与度创历史新高。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国内外超220家头部文化企业、超12万件文化产品和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展示、交易。

高规格展会既是宣传展示的平台,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良机。因此,奔波千里参展,不仅要亮相更要“取经”——置身这一全国文化产业的“大集市”,唯有多学习交流,方能不虚此行。

同台竞技,观摩其他“选手”的表现能学到什么?展出内容上,可以思考如何从本地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中,筛选提炼值得展示的部分;布展形式上,应该分析怎样创新展馆设计方式,让展陈更有创意、更吸引眼球;发展方向上,要从最新前沿动态中,窥见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态与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催生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撬动文化产业新变革。本届深圳文博会上,带有相关“硬核”科技元素的文化产品就多次刷新了观众的认知。对从业者而言,面对这些新技术新成果,不应止于猎奇惊叹,而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抓紧时间研究应用,并争取弯道超车。

为期五天的文博盛宴已经闭幕,但参展后的复盘与总结还要继续。当前,福建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借“他山之石”,谋“强省之道”,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福建文化产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