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更多“阳光雨露”洒向青年科技人才

□黄云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云海正在进行“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的调查研究。他和课题组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与青年科技人才相关的政策,调研了全国多所高校的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方案,感受最强烈的一点是:“加快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关键抓手。”

“青年”与“科技”,是两个充满希望的词。青年科技人才思维活跃、感知敏锐,善于求变,是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青年科技人才群体不断壮大,说明我国关爱这一群体的种种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做了大量工作,强调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鼓励他们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例如,科技部等部门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开展了“减负行动3.0”,采取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措施,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促使他们加快成长。

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我国科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某些领域还被“卡脖子”,特别是一些基础研究领域亟待突破,青年科技人才值得“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关爱青年科技人才,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要总结已有经验,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些,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大力度的支持。

青年科技人才是生机勃勃的“良木”,精心“施肥”“浇灌”方能茁壮成长。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充裕研究项目和资金是成长必不可少的“养料”。与资深科技人员相比,青年科技人员在申请项目等方面存在劣势。近年来,我国逐步扩大中央部属高校、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重点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研究,取得了较明显成果。但应看到,项目资金分配僧多粥少的情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努力,尽可能地确保科研经费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科研是一项漫长的接力赛。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甚至可能需要几代科研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突破,因此,在科研结果评价方面,相关部门也要探索出更科学的评价方法,确保甘心坐“冷板凳”的科技人员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同时大力宣扬奉献精神,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有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由416.7万人增长到858.1万人,年均增长7.67%。这一组数据,正是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蓬勃发展的有力写照。立足已有成绩,紧跟时代变化探索新的办法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我们就能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