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不能“防而不实”

□戴先任

为解决网络沉迷问题,各类互联网平台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或防沉迷系统。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大型网络平台建立了防沉迷系统主动触发机制,但多数平台都还处于手动启用状态,无法有效识别用户是否“未成年”,有些应用软件甚至打着可绕过青少年模式的旗号,诱导未成年人充值,这些做法削减了青少年模式的保护作用。除了网络平台本身的漏洞,部分监护人网络素养缺失,也是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的原因之一。

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于代入感越来越强的游戏更容易沉迷、上瘾。因为游戏上瘾而荒废学业,窃取父母的银行卡、支付宝账户等充值玩游戏,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各主要游戏、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推出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比如网络上租号业务非常火爆,存在破解防沉迷系统的灰色产业;有部分网游打开即可玩耍,无需实名;有的孩子通过家人的账号登录;一些游戏有多种登录模式,每种模式的防沉迷时间到了,又可以换一个模式重新开始,而像游客模式不需要任何身份验证,为青少年大开“方便之门”;一些网页上的小游戏无需注册登录,直接玩……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不能再“防而不实”。青少年群体是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消费群体,数量庞大。一些游戏企业、平台面对巨大利益,不愿“壮士断腕”,一些游戏企业还阳奉阴违,在防沉迷系统建设方面不积极,甚至故意留下可以轻松破解的漏洞。所以,对未成年人网游的监管还要进一步收紧,要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治力度,增加违法违规成本。游戏运营商则可以通过加强人脸识别技术或指纹识别技术来筑牢防沉迷系统。

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既是技术问题、责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要打破“技术藩篱”“社会藩篱”,还要扎牢各方“责任藩篱”。家长、学校、游戏平台、监管部门等相关各方,都要守土有责、恪尽职守,从而形成合力,拧紧责任链条,筑牢阻止青少年沉迷网游的防线,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难题。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