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媒体环境下,党报如何借助于新闻评论,在舆论场上主动发挥引导作用,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对《福建日报》理论评论栏目“敏言”的实践有所了解和思考后,我认为,在新闻评论的创新上,需要考虑和兼顾以下三组关系:
第一是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重视新闻评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福建日报》开设“敏言”栏目,是对党报评论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弘扬。如今,新闻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过程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党报评论如何在观点博弈中主动积极地发声,并使自己的评论具有更大的舆论影响力和说服力,就需要既能弘扬党报的评论传统,又在当下的评论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出代表社会正向发展的主流声音。
第二是敏言和敏锐的关系。“敏言”之“敏”,应同时包括“敏感”“敏捷”和“敏锐”三层含义。“敏感”是指评论者不仅需要具有新闻敏感,也应具有评论敏感;敏捷是指评论要讲求时效性;敏锐既包括对事物本质精准的洞察力,也包括揭示事物本质时深刻的解析力。以三“敏”定位“敏言”,着力提升这一栏目传播的到达率和社会影响力应是其今后的重中之重。
第三是理论和评论的关系。“敏言”既是理论文章,也是评论文章。既然是发表在要闻版上的评论,“内容为王”的要求永远不应过时,评论的成败首先在于选题,选题能不能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评论能否真正抓住受众的根本所在;其次在于表达,文风上要求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敏言”在文风上作出不少尝试,这种努力值得继续坚持并不断改进。
对“敏言”的建议有二:一是可以在选题范围上进一步拓展,将本省实际工作及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盲点等作为选题对象,进一步提升评论选题的现实针对性。二是议论方式上,目前“敏言”以阐释型评论为主,建议今后不妨更加放下身段,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增加更多以解读、解释、分析乃至批评为议论方式的评论。此外,为增加评论的思辨性和说服力,可以引入社会上对同一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的不同声音,在探讨和争论中明辨是非,以使评论指向更加明确和正向,在让更多人入眼入耳的同时,进一步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