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献血用血 岂能有本地异地之分

冯海宁

近日,一名河北籍的无偿献血者表示,自己在北京上大学时曾参与无偿献血9次,累计献血量3200毫升,可回家乡工作后,家人生病住院需要用血时,却被告知外省献血证在本地不能减免用血费用。

其实,献血证不只存在跨省堵点。不久前,就有网友反映,他参与无偿献血13次,可当他的妻子在本省另一座城市需要用血时,也因异地被拒。现实中,还存在异地献血证不互认、用血费用无法跨省报销等问题。这意味着全国献血事业存在梗阻,尚未实现一盘棋。

这样的现状,不仅会打击献血者的爱心和信心,也会阻碍我国献血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鼓励献血的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提高到了2022年的1603.5万,增长了48倍;但另一方面,“血液库存告急”的新闻仍不时见诸报端。

虽然说相当多的献血者并不图回报,但让其用血无忧,这是基本底线和要求。而要想进一步确保临床用血,必须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鼓励献血,除了在住房、就诊、荣誉等方面对献血者推出更多优待政策外,更应该打通献血者及其亲属异地用血、用血费用报销等“跨市梗阻”“跨省梗阻”。

是什么原因造成异地用血、报销难?其一,献血数据与信息尚未跨省或跨市联网,即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其二,血液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或者存在季节性缺血,导致一些地方优先照顾本地献血者,忽视异地献血者。其三,各地返还标准及报销、减免标准各异,增加了跨省用血报销、减免的障碍。

根据献血法等相关法规,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相关费用;其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也免交或者减交相关费用。出现异地用血难等问题,明显背离了相关法律和政策要求,难免让献血者感到心寒。落实法律规定,需要务实的行动。

国家卫健委曾通知要求,跨地区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费用直接减免,并建立全省统一的用血减免平台。但在某些地方落实不理想。目前,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率先开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信息联网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以北京为例,不仅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用血费用减免平台,而且北京献血者可跨省减免规定的临床用血费用。

献血用血岂能有本地异地之分?期待国家有关方面牵头,尽快打通全国献血数据与信息梗阻,实现数据联网。同时,完善和统一相关制度和报销标准,让献血者异地用血、报销惠及广大人群。这也是做好我国献血事业的关键之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