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直接优惠才是最实在的促销

李英锋

眼下,距离今年“6·18”促销还有近一个月时间,但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造势。与往年不同的是,有些主流电商平台表示,今年“6·18”将取消预售制。

以往这个时候,各个电商平台已经摩拳擦掌,进入了“6·18”促销的准备、预热阶段。主流电商平台通常会在这个时间段开展预售:消费者需要先支付一定数额的定金,一周后再支付尾款。其间,平台会发放大量优惠券,吸引消费者再次购买。商家在预售营销过程中,往往会明示或暗示预售商品卖的是“低价”,甚至是“最低价”,传递给消费者一种“预订了就是赚了”的利好信息。

预售营销信息是丰满的,现实却可能是骨感的。近年来,每逢“6·18”等消费购物节日,都有一些电商平台或商家被投诉虚假宣传、不按承诺或约定履行等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5方面问题亟待规范,包括“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很多消费者对此都有切身感受,吐槽不断、投诉连连。

预售背后往往隐含着复杂的购物流程,相关优惠和价格也有公式计算。消费者在购买预售商品时,常常需要做“算术题”,在算来算去中,消费者的体验往往与电商平台承诺的“低价”“满减”“先买先得实惠先享受”并不一致。如此,他们的新鲜感和体验感下降,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这也是造成传统电商促销效果欠佳的一个原因。

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主流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取消预售制,转而采取更直接、更简单的促销方式,顺应了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也顺应了消费者的期待。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促销变得更加务实,更看重性价比和质价比,消费者也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取消预售制、简化算法,“远离套路,回归本质”是电商平台向消费者释放的善意。

任何一种营销场景中,商家最吸引消费者的卖点都是质量、价格和服务。一些电商平台取消预售制,是促销模式的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当然,取消了预售制只是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第一步,守住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摒弃虚假、夸大宣传,不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做实现不了的承诺,少一些“弯弯绕”,多送直接实惠,才能给消费者的体验做“加法”,从而实现多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