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发挥特色优势,让思政课有声有色

□杨鸿

近日,福建省“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总结会暨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会上,武夷山市朱熹园获“行见八闽”大思政课实践研学示范点授牌。

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也是思政课的一座资源宝库,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就能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丰富滋养,注入源头活水。近年来,武夷山市立足大思政课视野,积极探索运用特色优势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取得良好成效。

以“绿色”润心树人。思政课教学,应当秉持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基本原则。当地结合打造251公里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将国家公园和双世遗的“珍珠”串联起来,把思政课办在大自然中。无论是近期千余名福州中学生到南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研学,还是本地师生走进燕子窠生态茶园闻茶香、赏美景、悟思想,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双向发力,实现了在场景化叙事、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寓教于学、寓教于乐。

以“红色”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应当深刻把握“讲道理”的本质要求。当地组建以国家公园讲解员为主体的“福小宣·溪言习语”宣讲队,打造穿行在绿水青山间的流动讲堂,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护航生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讲解词,在竹筏上流动式、互动式、情景化宣讲。这种方式讲活了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情感和灵魂之中,同时,也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听懂党的声音、记住最美武夷”。

以“古色”成风化人。思政课教学,应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武夷山拥有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当地把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后延时服务,编辑出版《走近朱熹》等校本教材,推动“茶百戏”等非遗走进校园,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发挥特色优势,让思政课有声有色。武夷山依托朱熹园、燕子窠生态茶园、闽越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洋庄红色文化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等五园,打造“沉浸式”的思政课;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建设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推出精品研学线路寓学于游;开展“网络名人看武夷”活动、举办“江山如画”网上重大主题宣传等,让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这是将大思政教育因地制宜落到实处的妙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