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吴学安

6月13日,“科学与中国”江苏行活动在南京启动。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走近市民、中小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讲科普、解疑惑、探产业、答问题。陈骏院士、宣益民院士、李劲松院士……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出现在活动名单之上,他们携手端上精心“烹饪”的科普盛宴。

此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校内、校外科普工作有了新的部署。《意见》一方面提出发挥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设施完善的优势,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科学素质,积极组织并支持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另一方面,提出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加强科学教育。

在此前举办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表示,做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归根结底要孕育和长期维持一个非功利的土壤,“虽然只有很少数学生最终会走上科学探索之路,但科学作为人类主要思考方式之一,对大多数从事其他职业学生的成长也大有帮助。因此,可以将科普科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方式来推广”。

科普是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好方式。高质量的青少年科普活动,要有结构设计与进阶顺序,不只有知识水平要求,还应包括观念建立、思维培养、方法训练、价值提升等更高价值和更深内涵,这样才能实现完整、深度的科普。因此,青少年科普工作有待建立分级、分类、分层标准体系,研制科普操作方法指南,设计能力评估及准入制度。

对于青少年科普来说,小学低段主要学习观察现象、认识特征、探寻缘由,小学中段进阶到观察要素、认识结构、探寻原理、形成概念,小学高段再进阶到观察规律、认识性质、探寻关系,初中则上升为观测建模、认识系统、设计方案。这个进阶顺序,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调整。

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青少年科普还面临不少挑战,这需要建立科普产品准入机制,让有资质的机构和人员做科普,让达标的科普产品传播与流通,整体提高科普资源供给水平;更主要的是在科普中突出科学内涵,让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更加突出科学观念、思维能力、探究方法、态度责任等高阶素养的培育。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青少年科普的目的就在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让更多青少年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科技报国的梦想,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帮助更多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为创新提供良好氛围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厚植人才根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